2019年銀行校招考試言語理解練習題(26)
盡管詩歌絕無翻譯的可能,卻大有翻譯介紹的必要。有多位前輩時賢對詩歌翻譯理論不乏鞭辟入里的 。然而,何謂詩歌翻譯的理想形式卻 。
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( )。
A.真知灼見 各執一端
B.不刊之論 見仁見智
C.不易之論 各持己見
D.遠見卓識 眾說紛紜
答案: B
解析:
此題考查成語的語境搭配。
先看第一個空,題干的意思是許多前輩對詩歌翻譯理論的見解是非常準確、鞭辟入里的,是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。B項“不刊之論”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,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的精準得當,無懈可擊,符合語境。
A項“真知灼見”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和見解。D項“遠見卓識”指有遠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見解。A、C項都不能體現出鞭辟入里,不能磨滅之意。 C項“不易之論”指完全正確,不可更改的言論,但常常用來形容論斷或意見非常正確。也不符語境。所以排除A、C、D三項,選B。
再看第二個空,題干意思是很多人對于“詩歌翻譯的理想形式”的看法是不同的。B項“見仁見智”指對同一個問題,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,符合語境。驗證B正確。A項“各執一端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。C項“各執己見”指各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。A、C項都常用于有對手的辯論中,不符語境。D項“眾說紛紛”人多嘴雜,各有各的說法。不能體現出立場、角度等方面。
故正確答案為B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