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海農商銀行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發展邁進
淮海農商銀行作為傳統農村中小金融機構,自成立以來,依靠“壘規模、賺利差、鋪網點”的傳統經營模式,牢牢占據著本土金融市場。然而,隨著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,金融業態的快速演變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時刻逼迫著農商銀行轉型。如何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,邁向高質量發展,是農商銀行的轉型方向,也是該行正在用心探索的發展之路。
黨建引領 存款立行
向高質量資產結構轉型
2016年,經過上下多輪研討,淮海農商銀行集體確定了“做小做專 做活做新 做精做優”戰略定位,確定了“創享徐州客戶信賴的精品惠民銀行”美好愿景。在存款立行上,淮海農商銀行采用黨建雙聯雙促法。自2016年第一家“黨員先鋒服務站”落成至今,全行82家營業網點與本地178個社區結對共建,積極做好與各級黨組織的掛鉤對接,發揮黨建渠道作用,借助黨建親民優勢,對社區資源進行網格化管理,推進與社區聯合建設網格化惠民小屋項目,將服務站、惠民小屋作為打入社區的“釘子”,以水磨工夫與社區居民拉感情,打造有溫度的社區銀行。通過與社區聯合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,為居民送溫暖、送知識、送產品、送服務,將黨建聯姻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覆蓋和服務覆蓋,提升轄區內客戶黏合度。
一年多來,該行儲蓄存款穩步增長,存款結構明顯改善,增戶擴面效果初顯。截至今年11月,儲蓄存款同比增長19.57億元,增幅27.34%,增幅位居徐州市區金融系統前列;客戶建檔數從無到有,完成 17.31萬余戶居民建檔;客戶數達77萬戶,較2017年末增長17萬戶。
回歸本源 支持小微
向高質量負債結構轉型
轉型之前,淮海農商銀行貸款結構不合理,零售及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過低。發展戰略確定后,該行結合市場情況對組織機構進行及時調整,成立四大專營團隊,收回支行貸款管理權,成立小貸、零售、公司專營團隊。積極營銷小散客戶,以做“小”、做“原生態”、做“低風險”、個人經營類貸款為主;助力“三農”發展,推動信貸資源向“三農”傾斜,實現涉農資金的有效供給;加快優質小微信貸投放,確保實現小微貸款的有效增長,針對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輕資產特點,量身打造小微企業誠信貸、淮海稅e貸等多種信貸產品,鼓勵企業以稅養信、以信申貸、以貸發展。
今年以來,該行市民金融事業部、零售業務團隊先后突破貸款10億元、30億元大關。截至11月末,該行小微貸款余額74.96億元,占全部貸款51.3%,較年初增加1.82億元,增速2.48%,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.48個百分點;小微貸款戶數持續增長,達到3512戶;小微貸款申貸獲得率99.43%,實現增速、戶數、申貸獲得率“三個不低于”目標。
科技支撐 智能發展
向高質量智慧銀行轉型
今年9月,由徐州市委、市政府和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辦的“推動徐州高質量發展懇談會” 在北京舉辦。淮海農商銀行作為銀行代表參加此次會議,并與騰訊公司成功簽署“金融科技實驗室戰略合作協議”。早在2017年年底,該行已經就“移動智慧城市”開始布局。今年以來,在徐州市政府大力支持下,陸續推出了“無感停車場”“智慧景區”“淮海e購”等多種移動金融產品及平臺。與騰訊公司聯合推出的“淮海收銀通”極大地豐富了居民消費場景,成為“移動智慧城市”在醫療、餐飲、社區服務、公共交通、金融服務、文體教育等領域廣泛應用的基石,推動“移動智慧城市”框架在居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搭建運用,引領智慧徐州的快速奔跑。截至11月底,“淮海收銀通”已服務商戶2.21萬戶,產生交易筆數750萬余筆,交易金額達8億余元,共有手機銀行31.7萬戶,電子銀行客戶數92.1萬戶。
未來,淮海農商銀行將根據徐州金融業發展規劃,繼續深化與騰訊公司的合作共識,發揮各自在金融服務和互聯網技術領域的優勢,互相賦能,以更加開放的生態體系打造“金融科技實驗室”,使金融科技實驗室成為徐州金融科技創新的試驗田、助推器和孵化地,進一步延伸和豐富“智慧徐州”的內涵,探索以科技引領進步、以產業助力發展新模式,切實推動徐州地區金融科技的發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