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銀行秋季校園招聘考試言語理解例題(50)
波普爾提出了“可證偽性”理論,他認為任何學說要成為科學理論,必要條件是它必須是可證偽的,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反例來證明其偽。“天鵝是白的”這個命題是可證偽的,如果找到一只黑天鵝,這個命題就會被證明是錯的;“如果我從小開始學鋼琴,現在一定能夠成為一名鋼琴家”,這個命題是不可證偽的,現在的“我”無法重新走一遍人生,也就無法驗證其真偽。只有經過多次驗證,不能被推翻的理論才能成為科學。即使成為科學的理論,某種意義上仍然是假說。科學家的正確態度應該是,不斷試圖推翻自己建立的學說,尋求對自己學說的批評、探究更正確的學說。唯有此,才能不斷接近真理。
與這段文字中波普爾的理論不相符的是( )
A.可證偽性是科學與非科學理論的分界標準
B.任何科學理論都是針對問題所作的一種假說
C.在科學活動中不能把現有理論當作終極真理來頂禮膜拜
D.任何事物的內在規律或“本質”都是可以認識和可預見的
答案: B
解析: 細節判斷題常結合相對絕對法排除錯誤選項。文段要求找與文意不相符的選項,B中“任何”太過絕對,排除。因此本題答案選擇B。
|